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论述,落实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要求,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,9月17日下午,东海学院组织师生在线参加了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主办的“开学第一课”爱国主义教育进校园活动。
本次活动特邀党史专家和抗战英雄后代担任主讲嘉宾,围绕抗战历史背景、英雄事迹及其精神内涵展开分享,并设置学生提问互动环节,搭建起嘉宾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桥梁,深化青年一代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与认同。主讲嘉宾包括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孙、现任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副秘书长、“薪火”红色宣讲团副团长李凯城;军事科学院原军史研究所抗战组组长、研究员岳思平;以及英雄母亲邓玉芬的重孙女、邓玉芬广场讲解员任红霞等。
师生们全程认真聆听、深入学习,并在活动结束后积极交流学习心得与感悟。
汽修32501班程自远:有些课堂传授知识,有些课堂却直抵灵魂。今天,我便经历了这样一课。本以为是一场寻常的报告,我正襟危坐,准备聆听那些早已熟悉的历史。但我错了——这不是报告,而是一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,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心灵震撼。主题虽宏大,却在九十分钟里,被改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、有泪有笑的故事。于是,“勇担新时代使命”不再只是一句口号,而成了一声沉甸甸的叩问:我们,该做些什么?我们不必再如先辈般浴血奋战,却同样需要那份坚定的信仰、那份百折不挠的气概。不论在科研攻关的实验室、乡村振兴的田野,还是每一个平凡的岗位,我们都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束光。这堂“开学第一课”结束了,但思考,才刚刚被唤醒。我因此明白:历史从来不是纸面上冰冷的文字,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基因。那簇由前辈以生命点燃的薪火,此刻,正在我们手中。唯有奋力奔跑,方能无愧于那些牺牲,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。
机电一体化12505班张洢铭:当银幕上的老一辈学者讲述中华文明千年传承的历程时,我深刻体会到:爱国主义首先源于一种深沉的文化认同。汉字、典籍、传统节日,都是这种情感的生动载体。爱国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对文化根脉的认知与自豪。我们应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,做文明的传承者,让文化自信成为爱国精神最深厚的底蕴。当不同年代的英雄后人讲述奋斗故事,呈现出一幅跨越时空的青春画卷,我意识到:爱国更要落实到使命担当。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。今天,我们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,应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,以专业知识服务社会,在中国梦的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。
节目中社区工作者、乡村教师、边防战士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着坚守的力量。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日复一日的付出。我因而懂得:爱国并不遥远,它就在我们认真听讲的课堂、积极参与的志愿活动、遵守公德的细微行为中——是将家国情怀转化为日常实践,在平凡中贡献不平凡的力量。这堂“开学第一课”让我认识到,爱国主义是立体而丰富的:它蕴于文化传承,见于使命担当,亦存于点滴行动。这种多维的教育,为我们新学期的成长注入了坚实而澎湃的精神动力。
汽修32501班陆扬天:这不仅仅是一堂课,更是一场跨越八十年的精神对话,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。它以平等交流取代单向灌输,用鲜活的生命故事代替冰冷的史料陈述,瞬间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。当嘉宾们动情讲述,那段烽火岁月仿佛重现眼前,那些光辉形象也变得真实可感、可亲可敬。虽然这堂“开学第一课”在掌声中结束,但它所带来的震撼与思考却长久回荡在心。它既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望,也是一次有力的精神动员。历史川流不息,精神代代相传。我们将铭记历史、珍爱和平,以先辈之志照亮未来征途,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不负伟大时代的召唤。
汽修32501班王若翰:在直播中,有幸聆听了抗战英雄后代李凯城、岳思平等老师的讲述。他们分享了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历史背景与亲历事迹,让我对抗日战争有了更深的认知,心灵也受到深深的震撼。硝烟弥漫、颠沛流离的往昔,在他们平静而坚定的叙述中重新变得真切可触。这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,更是一次直抵人心的历史教育,让我深刻感受到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。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,我们虽不再面对战火,但民族复兴之路上依然充满挑战:科技竞争、贸易壁垒、文化冲突、经济危机……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同样需要我们坚定信念、团结奋斗,共同应对国际风云变幻。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,但精神的火炬长明不熄。让我们铭记英雄的牺牲与奉献,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,勇担时代使命,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,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。(通讯员 刘会娟 钱蒙)